
黄骅是一座以英雄名字命名的城市,位于河北省东南部,东临渤海,北依京津,南望齐鲁,地处京津冀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双重位置,坐拥京津冀协同发展、雄安新区规划建设、“一带一路”、环渤海地区合作、河北沿海开发开放等国家战略,是河北省、沧州市和渤海新区重点打造的沿海经济增长极。全市总面积1544.7平方公里,总人口47.93万,辖10个乡镇、327个行政村、3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。全市上下坚持以“十二个新跨越” (解放思想、创新驱动、深化改革、扩大开放、协同发展、沿海建设、项目建设、城市建设、农村工作、改善民生、绿色发展、质量强市)为引领,以“十百千”工程(“十”就是市委、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十件大事要事,“百”就是其他市级领导抓百项重点工程,“千”就是各乡镇、部门抓千项基础性工作)为抓手,加快建设“沿海强市、品质黄骅”,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。2017年,我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80.6亿元,同比增长7.6%;完成全部财政收入33.2亿元、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6.37亿元,同比分别增长20.8%和5%;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2.3亿元,增长3.1%;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、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1507元、14996元,增长8%和9%;9个乡镇入围沧州市50强。
沿海战略入人心,黄骅崛起正当时。当前,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,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,全面落实中央和省、沧州市决策部署,加快推进黄骅实现高质量发展,奋力开创新时代建设沿海强市、品质黄骅新局面。
历史沿革。大约在7000年前就有人类在境内繁衍生息,古黄河最早即在境内入海。现存世界三大古贝壳堤之首的黄骅古贝壳堤、西汉合骑候古国城郛堤城、秦朝方士徐福出海寻仙侨居的丱兮城、我国北方最古老的大型濒海口岸海丰镇等多处历史遗迹。古为兖州之地,春秋战国时代为齐、燕两国所属。历史上曾多次在市境置县,秦置柳县,汉置章武,后代因袭。1935年建县。1945年,为纪念牺牲于境内的原八路军115师教导六旅副旅长兼冀鲁边军区副司令员黄骅烈士而更名为黄骅县。1989年撤县设市。
地理气候。位于海河平原黑龙港流域最东端,介于北纬38°09′—38°39′,东经117°05′—117°49′之间。市境纵距55公里,横距46公里,地貌类型为退海淤积和冲积平原类型,地势低洼平坦,从西南向东北缓缓倾斜,海拔高程在1-7米之间。境内河渠纵横,坑塘洼淀星罗棋布,总长543.3公里的22条泄水河道汇集9处入海。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,因濒临渤海湾略具海洋性气候特征,有“气候温和、光照充足、降雨集中、四季分明”的特点。年平均气温12.3℃,最冷月平均气温-4.1℃(1月),极端最低气温-19℃,最热月平均气温26.6℃(7月),极端最高气温41.8℃,0℃以上活动积温4766℃。近十年平均降雨量为527毫米。年平均日照时数2726小时,无霜期210天。

这种特有的气候条件下形成了黄骅境内多处面积巨大的被誉为“地球之肾”的湿地景观。

区位条件优越,交通设施完善。区位条件优越,交通设施完善。黄骅市作为渤海新区的港口城市,处于环渤海经济圈中部位置和环京津枢纽地带,区位优势独特,拥有便利的交通和丰富的腹地资源。黄骅综合大港地处渤海湾穹顶处,已建成20万吨级航道和33个万吨级以上泊位,是环渤海港口群中最具成长性的深水亿吨综合大港,也是中西部和京津冀地区的重要出海口,现在正在加快建设一批原油、液体化工 、LNG、煤炭、矿石、散杂货、汽车滚装等5-20万吨级码头,在国家“一带一路”战略中,已经具备条件成为“海上丝绸之路”的战略支撑点。朔黄铁路、黄万铁路、沧港铁路和邯黄铁路在黄骅汇集,石黄高速、津汕高速、沿海高速、邯黄高速、保港高速、石港高速、海防公路及307、205国道贯穿东西和南北,初步形成以港口为龙头,包括铁路、公路、水运、航空在内的立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。
自然资源。土地总面积257.5万亩,其中可用于项目建设的盐碱荒地、滩涂等未利用地67万亩,占土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。大力调整农业结构,发展壮大冬枣、蔬菜、畜牧、水产等特色产业,年农业总产值达46.1亿元,粮食总产量35.1万吨。冬枣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,年产量1.8亿斤,带动相关产业产值10亿元,被命名为“中国冬枣之乡”和“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”,被评为“中国枣业十强县”。

通过了国家“冬枣原产地域产品保护”和“绿色食品认证”,注册了“黄骅冬枣”证明商标,建成了北方最大的孔店冬枣交易市场,组建了“河北省冬枣研究所”。脆冬枣成为航空配餐食品。聚馆古贡枣园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,是全国唯一的植物类“国保”。全市猪、牛、羊、禽存栏分别达到35.5万头、4.65万头、17万只、455.4万只,出栏分别达到44万头、2.56万头、20.8万只、910万只。肉、蛋、奶总产量分别达到51158吨、15283吨、3610吨。年水产品总量9万吨,钢壳船总量达到309艘,年捕捞量6.6万吨。水产养殖面积9.5万亩,育苗水体37万立方米,是北方最大的水产育苗基地,通过了河北省和北京市无公害水产基地认证。盐田面积220万公亩,年产原盐111.5万吨,是著名的长芦盐主产区;地下石油探明储量在2亿吨以上,年产原油60万吨,是大港油田主产区;年煤炭流转量近9000万吨,是北方重要的煤炭集散地。风能资源丰富,规划总装机容量90万千瓦,目前,国华风力28.4万千瓦的发电项目已并网发电。

园区蓬勃发展,产业日益壮大。坚持项目统揽,抓大的、建强的、引优的,北汽、鑫海、浅海、华晨、信诺立兴等“十大战略项目”成为渤海新区乃至沧州市观摩亮点。突出特色,创新机制,十五个工业园区全面推进,实现了“乡乡有园区”的历史性突破。目前基本形成经济开发区、城南常郭工业园、城东旧城工业园、城西滕庄子工业园、城北羊三木工业园组成的一个中心城区产业片区,临港羊二庄园区、临海南排河园区、临津齐家务园区、吕桥工业园等多个产业节点集聚发展的良好态势。重点培育了汽车装备、石油化工、五金制造、现代物流和服务业五大产业,形成了产业与城市互为支撑、相互促进的良好格局。特别是在汽车产业上,重点推进了北汽集团系列项目,总投资100亿元的北汽集团华北(黄骅)产业基地一期工程竣工,2013年12月26日实现整车下线,2014年7月31日实现威旺306汽车批量投产。北京现代最大配套商韩国世原项目落户黄骅,北汽集团将投资100亿元建设年产50万辆微车、30万辆发动机厂,把黄骅打造成60万辆整车基地,黄骅实现“汽车城”的梦想指日可待。
城市日新月异,乡村美丽宜居。按照“以人为本、适宜人居”的理念,坚持缺什么、补什么,弱什么、强什么,建新的,拆旧的,改老的,加快建设“靓丽、繁华、宜居、和谐”的现代化沿海美丽新城,先后荣获“省级卫生城市”“省园林城市”“省人居环境进步奖”“省人居环境范例奖”等荣誉称号,通过了国家级园林城、国家级卫生城初验,2017年将完成创建,2018年完成国家级文明城、国家级环保模范城创建。规划了“一环七横十纵”路网框架,“五湖四海五河十园一山”园林水系,“南工北文西体东商中居”的城市布局。新城核心区建设和老城区改造统筹推进,投资5.1亿元,实施了总长12.8公里的“三横五纵”路网建设,北海路、滨河路、华兴街北伸、和平大街北伸竣工通车。总投资50亿元的“五馆一中心”、红星美凯龙、新市医院、新育康医院、第五中学、新城小学、幼儿园、商业综合体等一批商务办公、金融保险、医疗教育项目加快推进。总投资2亿元的滨河景观带和春熙体育公园主体竣工,一条贯穿城区、令人振奋的靓丽景观带初步成型。我市最大的综合性生态公园南海公园正式开园,成为激发市民热情的兴奋点,到南海公园游玩成为休闲娱乐新时尚。沧州东部最大的新城客运站即将投入运营,客运服务质量和城市交通秩序将有效改善。城市集中供热面积达到近100万平米,日供水量7万方的新水厂、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建成投用,城市承载能力不断提升。城市管理工作成效显著,打造了25条精品路(街)、改造提升了200条背街小巷。尤其在环卫工作上,大力实施环卫市场化运作和城乡环卫一体化试点工作,城市环境卫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为打造“天蓝、地绿、水清、气净”的生态环境奠定了坚实基础。在抓好工业化、城市化的同时,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,启动了美丽乡村建设,三年累计投资8亿元建成美丽乡村270个,2016年基本实现全覆盖,2017年将彻底实现全覆盖。打造了40个特色产业村、3个省级旅游片区、3个特色小镇。推进了环卫、路桥、供水、供气、供热、住房、教育、医院、文体、厕改“十个城乡一体化”,实施了小城镇“十六个一”工程(包括小学、幼儿园、卫生院、商业街、商业体、住宅区),镇区面貌得到明显改善。
